Knowledge Exchange
本網站的目的是幫助澄清一些常見骨科病的誤解,使大眾不會被不準確的信息所誤導,並減少因骨科病謎思產生的心理壓力和浪費不必要的資源
「癌症骨轉移」(Bone Metastasis),指的是癌細胞從原發器官轉移到骨骼,最常會出現骨轉移的原發癌症包括肺癌、乳癌、腎癌、前列腺癌或甲狀腺癌等。而在血液系統中出現的惡性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亦會影響骨骼的健康。
小廣(化名)是一名13歲的男孩,在學校跌倒後有右膝關節腫脹的情況出現,後來因為關節腫脹的情況有惡化趨勢故前往求診。經過檢查,醫生查出原因及對症下藥。而隨著時間的休養,小廣的關節腫脹逐漸消退,最終完全康復。
髖關節是指位於盆骨和股骨(大腿骨)之間的關節,俗稱「大髀骹」。它是人體中第二大的關節,擁有良好的活動度和穩定性,對於人的運動行走至關重要。長者間常見的髖關節問題包括股骨骨折、關節炎等。嬰兒中的髖關節問題則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運動創傷,即因為運動而引致的受傷。常見的運動創傷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創傷包括皮膚擦傷、肌肉拉傷、韌帶拉傷及斷裂、骨折及脫臼等;而慢性創傷大部分是因軟組織勞損導致有痛症問題,受傷部位以足踝最為普遍,俗稱「拗柴」。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現時緩解晚期髖關節炎最有效的方法。根據香港大學於1972年至1997年的研究數據顯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是最常見需要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其他常見病因包括創傷後遺症、強直性脊柱炎、原發性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等病症。
足踝關節位於距骨與脛骨之間。足踝關節退化在本港並非常見疾病,通常因患關節炎或曾有過嚴重創傷所致。足踝退化的患者會覺得走路時疼痛、腫脹、僵硬以及關節慢慢變形等。診斷時醫生需判斷退化的成因、分析足踝和前後腳掌變形的程度,並以鄰近關節的狀況以決定治療的方法,X光亦可助評估退化的嚴重程度。
我們的足部由多個小骨組合而成,小骨之間的關節活動可助我們適應不平坦的路面;但小骨需排列恰當,否則就會變成「一盤散沙」。成人足部當中的脛後肌(tibialis posterior)對維持足弓的形狀十分重要,故此脛後肌出現問題便是成人扁平足的一大主因。
年紀大而有骨質疏鬆的患者很多時候會有手骨斷裂;較年輕的患者亦有機會有腕骨(俗稱波子骨)斷裂和軟組織撕裂。手骨斷裂很多時候都需要將骨裂復位,然後再用石膏或進行手術來醫治。至於軟組織方面,其中一個在手腕很重要的軟組織就是三角纖維軟骨組織,功能是當我們需要做手腕旋轉動作時可以穩定手腕 …
手踭外側疼痛(俗稱網球肘)是由於穩定手腕的外側前臂肌腱筋膜發炎而引起。當我們進行需要手踭伸直、手腕穩定的動作時,肌肉會在所在位置與骨骼產生磨擦,導致損傷和發炎。除此之外,發病原因亦可能與工作性質有關,如需長期重複進行需要手腕穩定性的工作和搬運工作便較容易發病,如油漆師傅、廚師、水管工程師和機電工程師等。
腕管綜合症是指正中神經在手腕範圍內受壓。因為手腕長期屈曲令患者感覺手指麻痺,尤其是拇指、食指和中指,而麻痺會隨著揮動手腕而消失。發病原因包括家族遺傳或工作勞損,如油漆工人、畫家。病情嚴重時拇指力量會變弱,是因為正中神經線受到嚴重壓迫而令相關神經支配的肌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