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術後保養法

傅俊謙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關節置換外科主任

髖關節骨關節炎是全髖關節置換最常見的適應症。髖關節骨關節炎通常是由退化引起的,常見症狀為腹股溝疼痛及髖關節活動受限,日常生活如穿鞋襪都會受影響。如果嘗試保守治療後未有好轉,X光檢查亦顯示髖關節退化,便需要考慮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現今的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經非常成熟,大致可分為傳統及機械臂輔助手術,兩者效果都非常好。全髖關節手術後人工關節90%可用15年或以上。術後康復期一般介乎6周至3個月。剛剛完成手術後,如維生指數及驗血結果均屬正常水平,手術當天或隔天便可下床和使用助行器步行,一般情況下患肢已經可以全力負重。術後早活動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減少下肢靜脈閉塞及肺栓塞的風險,亦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及康復。

35日可出院
大多數骨科醫生會建議患者術後不要進行屈曲,內收及內旋的混合動作,否則會增加髖關節術後脫位的風險。髖關節向前屈曲的幅度要視乎術中評估髖關節的穩定性來決定,一般會建議不大於90度,但如用機械臂輔助技術做好術前計劃,屈曲幅度便不會有太大限制,但最終決定都會取決於手術醫生。大部分病人可在術後3至5天出院,出院時用助行器輔助,理應可以自行走路。

手術後傷口在兩周後便會愈合,期間傷口附近輕微疼痛、瘀青及腳部水腫屬正常現象,數星期後便會消失。輕微疼痛可以用止痛藥控制症狀;腳腫可以透過提高患肢及多做踝關節活動改善。患者手術後應當集中強化髖關節附近肌肉如臀中肌及大肌的力量,活動幅度也應該慢慢增強。

患者需要留意有沒有發燒、傷口出現滲液甚至下肢劇烈疼痛以致不能走路等嚴重症狀,如有應該盡早求醫。全髖關節置換是一個非常有效根治髖關節骨關節炎的手術,技術的改良已令患者不用過分擔心日後翻修的風險。

<刊載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