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變:造成肢體和步態功能障礙原因

佘嘉翰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脊髓型頸椎病變是一種因頸部脊髓受壓造成的疾病,會導致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如不及時治療,此病變會對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產生重大影響。由於多種神經系統疾病都表現出相似的症狀,因此常常被延誤治療。

好發於50歲以上人群
於流行病學中,脊髓型頸椎病變相對常見,研究估計其盛行率在一般人群中約為2%至3%。脊髓型頸椎病變的發生率會隨着年齡增長而增加,其中50歲以上人士的發病率最高。

脊髓型頸椎病變的症狀會因脊髓受壓迫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常見症狀包括頸部疼痛、僵硬、四肢無力、四肢麻木或刺痛,以及使用筷子或扣衣鈕等精細動作時出現困難。更嚴重的情況下,患者甚至可能會出現行走困難或失衡,或膀胱功能亦有可能出現障礙。

診斷脊髓型頸椎病變通常涉及臨床評估、影像學研究和神經學評估的組合。磁力共振掃描和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學研究可以幫助了解脊髓受壓的程度,並識別脊椎中的退化性病變。力量、感覺和反射測試等神經學評估也可以幫助確定病情的嚴重程度。早期診斷對於避免神經功能惡化至為重要。

脊髓型頸椎病變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改變等保守治療可以幫助改善功能。然而,如果患有嚴重或進行性脊髓型頸椎病,則需要進行手術以移除脊髓壓迫並穩定脊椎。取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手術選擇包括椎板切除術、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簡而言之,脊髓型頸椎病變是一種常見且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素的疾病,可以對患者的生活質素產生重大影響。一般大眾對這疾病的認識較為缺乏,因此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如出現頸部疼痛、上肢麻木或無力、手部靈活性下降或步態不穩定,患者便應盡早求醫。

刊載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