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Med135良師醫友】陸瓞驥 X 鍾培言:堅持走正確的路

港大醫學院成立135年來,培育無數醫護專業人員,他們繼而成為未來醫護的老師。港大醫學院一班老師,邀請他們的老師或學生,談談師徒關係如何影響他們學醫之路。

今集主角是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副教授鍾培言(MBBS 2007),以及他的「師父」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前系主任、榮休教授、名譽臨床教授陸瓞驥(MBBS 1977)。

考官的撲克臉

鍾醫生就讀醫學院時,陸教授已是系主任,在骨科臨床學習中,總是被陸教授的威嚴所震懾。鍾醫生憶述,當時醫科生之間流傳,骨科考試容易合格,於是他在考試時掉以輕心,結果成績未如理想。作為考官的陸教授如常一臉嚴肅,卻在考試後主動向同學說明可改善之處:「他提醒我們即使考試,也要當成真正病人處理,這是我之前忽略了的。」

陸教授此時「解畫」說,監考時保持「撲克臉」其實是考試一部分,確保考官的反應不會影響考生表現。

陸瓞驥教授(前)及鍾培言醫生(後)

二人真正展開師徒關係,是鍾醫生在醫學院畢業之後。與所有醫科畢業生一樣,鍾醫生須完成一年四期、每期三個月實習。他當時鍾情外科,其次是骨科,便將骨科安排在第一期實習,好讓自己先適應醫院工作環境,之後便能全情投入外科實習。豈料首三個月的骨科實習,接觸過腫瘤、矯形、換鉸、脊骨等不同手術,令他大開眼界,從此對骨科「另眼相看」,立志投身骨科。

鍾醫生其後在外科實習表現,深得時任主管黃健靈教授認同,更願意「成人之美」,向陸教授推薦鍾醫生。陸教授笑稱:「當時黃教授稱讚他乖仔、肯做嘢,專科培訓六年時間,自然便會知道他是否真的適合。」

陸教授說得輕鬆,另一邊廂,初出茅廬的鍾醫生面試時緊張得很,陸教授像進行大巡房,問得很徹底、仔細,還不停反問,確保鍾醫生清楚病人病歷;又要求他發表對事業發展的想法。

鍾醫生就讀醫學院時,陸教授已是系主任。攝於2007年。

醫學教育=乾炒牛河?

陸教授解釋,在大學工作的醫生要兼顧治病和學術研究,工作量像打五份工,「正如前院長楊紫芝教授所言,研究是『不存在的時間』(Non-existing time)」,日間完成醫院臨床工作,放工進行研究,還得處理行政和公關事宜,同時兼顧本地和國際間學術交流。

因此他在培訓醫生期間,會觀察對方的特質,是否適合投身研究:不單需要勤力,也要有求知慾。只懂完成上司的吩咐,便無法創造新的概念和知識:「若我吩咐你閱讀十篇論文,你看完後是再等發配十篇,還是自己發掘有什麼可以探討?從事學術的人應該有自律、推動自己的心。」所謂路遙知馬力,漸漸便會知道這個後輩的潛能。

鍾醫生接受骨科專科培訓,當中半年時間跟隨陸教授從事脊骨方面工作,對陸教授所說的感受甚深:「有時候我向教授請教一道問題,結果又衍生另一道問題。」他起初為此感到沮喪,但隨著經驗累積,學會了自己找答案,這對從事研究亦大有幫助。

陸教授補充說,在這個世代,資訊是唾手可得;找尋答案的過程,不是將別人告訴你的答案照單全收,更重要的是找到新意念。

他還打趣地以乾炒牛河來比喻醫學教育:「醫學院訓練執業醫護人員,是實務的訓練,確保他們能提供高水準的臨床服務。就像訓練廚師炒乾炒牛河,他得每次都能炒出同樣美味的牛河,才是有服務水準。然而科研的要求不止於維持高水準,更要有嶄新思維。」

只走正確的路

鍾醫生形容陸教授是位「堅守原則」的老師,這對於去年12月才上任系主任的他影響甚遠:

「作為主管,有很多走捷徑、走歪的引誘;但我從陸教授身上學會,有時最難行的路反而是正確的。我有幸有他作我的人生導師,任何事情也可以找他傾談,他甚至會提出我沒有想過的問題。」

聽到徒弟如斯評價,陸教授謙稱對方說得太偉大,他只希望作出身教,「可能我的意見已經不合時宜,我只是讓學生知道我曾經犯過的錯,希望他們不會再犯。」

從這麼資深的前輩身上,鍾醫生亦學會冷靜處事,在作為領導時尤其重要:「這是在手術室體會到的,很多人看著你做決定,難免感到壓力,但教授總是冷靜分析才作出下一步。」

「我心裡有多緊張,可能你不知道呢!」陸教授笑說。「手術室正是訓練你如何控制場面、解決問題。下決定時只要堅守原則,總不會錯到哪裡去。」

帶往更大的舞台

二人作為不同年代的醫科生和老師,覺得醫學教育有什麼變遷?陸教授謂科技令資訊流通得很快:「昨天刊登的學術論文,難道你還未看?」即使是一輩子也未遇過的罕見病例,如今只消電腦搜尋就出現很多資訊,不像以前要去圖書館翻文獻,或聽教授一小時講解。

現在醫科教學以解難為本(Problem-based Learning),從病人個案來發掘知識,例如發燒、肚痛會怎樣處理?鍾醫生補充說,現時還會加入網上學習、互動元素,著重培訓學生分析能力,而非死記爛背。

儘管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會隨時代調節,師徒制這個傳統仍在醫學教育中維持,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陸教授所言:「醫學不是純科學,更多是一門藝術 — — 對待病人的藝術。」而這門藝術很需要由前輩的身上學習。

陸教授不單是鍾醫生的恩師,也是很多骨科醫生的老師。他認為作為前輩,除了發掘後輩潛能,安排適合的崗位,還要將他們帶往更大的舞台:「港大醫學院很多專家都在國際學術界享負盛名,我們其中一個責任就是將香港的年輕學者帶進這個國際舞台。」

港大醫學院135週年慶典主題為「築夢杏林.成就可能」,對於學院發展,兩代系主任有什麼看法?鍾醫生認為,醫學院增建了許多設施和研究空間,以應對日益增加的教研需求,「作為學系的管理人員,我也肩負起在學系內外發掘人才的重任,就像陸教授昔日對我的栽培。我正在教授身上學習,如何洞察別人的才能,因材施用,為學系的發展打好根基。」

陸教授也認同:「醫學飛快發展,病人對我們的期望也愈來愈深入。設施與人才同樣重要,我希望這裡可以製造一個可以讓人才發揮潛能的環境。」

四位系主任早前出席學系六十周年慶祝晚宴。左起:鍾培言醫生、陸瓞驥教授、梁智仁教授、張文智教授

超越才是進步

以往師徒同場,陸教授往往是帶領者,鍾醫生跟隨他學習,現在二人也有互相學習的時候。鍾醫生說:「隨著累積更多臨床和研究經驗,我感覺可以與教授像同伴一般,探討更多病例和研究計劃,更享受交流的氣氛。」這亦體現了師徒之間醫學專業的傳承。

見證後輩的成長,是對老師的最好回報。陸教授說:「看見他建立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又承擔起帶領部門的挑戰,我感到自豪。」他寄語徒弟要比自己更優秀,「不只是接棒,更要向前行,超越我,這才是進步。」

原文:https://hkumed.medium.com/hkumed135良師醫友-陸瓞驥-x-鍾培言-堅持走正確的路-6c49e71b34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