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骨質疏鬆與髖骨折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型及創傷外科系列之十

方欣碩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矯型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髖骨折(Hip fractures)是指股骨(俗稱大脾骨)上端部分的骨折,常見於75歲以上女性和有骨質疏鬆的老年人。髖骨折會引起嚴重痛楚,亦會影響走路及自理能力,病人可能因此而需要長時間躺在床上而不能動彈;身體虛弱及表達能力較差的老人家會很容易有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泌尿系統感染、壓瘡、肌肉攣縮等。

多數的髖骨折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常見的手術包括人工股骨頭置換(Hemiarthroplasty)、髓內釘(Intramedullary nail)和動力髖螺釘(Dynamic Hip Screw)固定術。雖然老年人體弱多病而且手術及麻醉的風險較高,但研究顯示在骨折後48小時內做手術能夠有效減低痛楚及後期併發症的風險,亦可減低病人骨折後因其他問題引致的死亡率。

髖骨折患者在一年內的死亡率大概為百分之二十,以瑪麗醫院為例,患者30天內的死亡率大概是百分之三而一年後的死亡率大概是百分之十六。髖骨骨折後的老人家在短期內因其他併發症死亡的機會率是同年紀沒有股骨骨折的患者的四倍,這代表老人家的身體機能存在很多毛病,如骨質疏鬆、心肺或其他內臟的長期衰竭。要治療老人家的股骨骨折不單只從醫學角度入手,家人陪伴渡過漫長的康復過程,以及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和精神上的支持,比藥物或手術更為重要。

<刊載於《am730》,2015年9月14日>